1.17.2008

MacBookAir

昨天 Apple 亮相了大家猜測很久的全新 notebook--MacBookAir. 很多網站評論到太平凡了, 沒有他們預期的屌, 很多人說怎麼沒有觸碰式螢幕, 但也有很多人說太殺了! 立刻就要去敗一台來玩玩! 不管這產品現在第一代本身怎麼樣但可以確定的是他一定會越來越好! 我覺的Apple 第二厲害 (下次再談第一) 的地方並不是 innovation 而是把現有的東西及科技改良並運用到最好.

- iphone 的 touch screen 不是由 Apple 開發第一次出現
- 新的 Apple TV 讓從你的電視上租最新的影片觀賞也不是第一次出現 (早在 8-10 年前北美就有一個叫 Pay Per View 的 service 了)

但是 Apple 都可以把這些科技跟 idea 以簡單, 易操作, 及合理的方式帶給大眾. 但大多時候 Apple 所做的並不是把他變得更強功能越多, 而是做了設計上最困難的事--簡化功能. 當所有 PC 及相關產業都在強調 100 種功能時 Apple 卻把他的產品簡化為 20 種超好用又簡單的功能藉此吸引消費者. 廣告行銷起來簡單因為沒有 100 種要介紹只要專住在 20 個就好而也讓使用者不會聽的霧煞煞. 自然的消費者也就覺得上手而且只把焦點放在這些現有的功能上不會太再去抱怨說缺了什麼. 像 iphone 剛出時只有 2 mega pixel (到現在我還是覺得蠻少的), 相機還不能錄影片, 沒有 picture messaging, 連鈴聲都不能設但是並沒有太多的人抱怨, 還是一蜂窩的跑去買了.


"Pioneer 是專攻一樣東西把他做到精, 做到最好, 不然就不算 Pioneer 了"


事實上我們真正需要的東西也並不是那麼多, 大多的功能都是業者強制加價給我們的而這些功能也只佔我們使用上不到 1/2 甚至 1/4 的時間所以被省略也是合理的但對大多公司來說這卻是不可接受或嘗試的動作.

總而言之說了這麼多對我而言 MacBookAir 某些方面超出了我的預期但是整體上還是不構成吸引, 他的東西太多了. 盡管 Apple 強打他是世界上最輕薄的筆記型電腦但是他的輕薄並不能彌補他的缺陷及價錢上的差距. 不可否認得是 MacBookAir 的卻是一項很驚人的成就, 我相信對一些商業人士會有用處, 但以現在的經濟及產業來看除非你花這比錢不痛不養, 他現在還只是個有錢人買的炫耀玩具.

1.15.2008

與使用者的橋梁

曾經聽過一席有關於 User Experience 的演講,演講的經理提到早期台灣的工業設計還算發達由代工到漸漸開始融合各國的設計間接產生自己的設計風格跟一套流程. 但是到了今天這個時期慢慢的硬體的體積縮小, 消費者想要的是輕巧並可以容入口袋的商品, 而隨著體積縮小工業設計師可以設計的”面”越來越小甚至連實體的按鈕都漸漸消失了 (如 iphone). 在這個時候唯一可以與使用者達成互動橋樑的就只剩下介面了所以介面設計將會是下一個世代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我相信 iphone 的勝利也是藉由他的新潮並流暢的流介面達到的, 把iphone 的外型保留而系統換成 windows mobile 他可能銷售就會減少一半了. 關於iphone 的討論已經非常多了在此就不討論了但是在這個高科技產業裡當大多公司訴求的是多功能都方位的發展 (all in one gadget) “工程師”的地位始終是不可動搖的因為沒有他們, 再漂亮的介面再強大的硬體都無法發揮效用! 當今公司內部碰到的許多問題都是當你的工程師這麼有”份量”光是寫程式的功能就要寫到凌晨 1,2點你如何去說服並要求他們和主管把一個UI 設計師所夢想的各種動態轉場也實踐甚至 priority 提高?

人都是非常視覺導向的--在工程師看起來多餘的動畫卻往往是與使用者溝通的第一橋樑與第一印象. 好比認識一個人都是先從他的外觀評估, 就算他有再好的內在 (function) 如果穿著乏味那反而就得費更大的精神與力氣來取得你對他的信任及證明他的能力. 如果換個角度想, 由美麗的外表來去遮掩簡陋的內在又何不是常見的事? 演員有好有壞, 帥哥美女不見得就會演戲但是因為他們的外表觀眾願意對他們糟到不行的演技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1.09.2008

Brand | Interaction

This blog is an attempt to timely review interface designs from various software, websites, or other medium and also share interesting updates with regards to branding. Through this blog I hope to raise more usability awareness, share my thoughts, and serve as a self-learning opportunity by interacting with the community.

I certainly hope this blog goes beyond the 1st entry =P